特约记者 罗并乡 记者 杨 鹏
客人们哪里知道廖建明曾经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,自幼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里,他很早就和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,生活中的日常用品竟被他画得像模像样。1988年,他经过两次高考失利之后,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(当时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),成为该院陶瓷美术设计系全国仅有的15名学生之一。在大学宽广无边的艺术天地里,他的绘画才华在陶瓷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,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高度评价和称赞。毕业时,他的一件名为《奔跑》的作品,被诺贝尔奖获得者
学成归来后,这位美学院毕业的高才生踌躇满志地来到了湖南建湘瓷厂报到。然而人事部门的人告诉他,陶瓷美术设计岗位已满编,只能到生产一线当工人。人事部门的安排如一瓢冷水泼到了他头上,原想在工作中施展才华的满腔热情顿时冷却。但是,他又不得不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现实,开始了在生产一线拖板车运送半成品的工作。在那种日复一日的简单劳动中,廖建明感到与其蹉跎岁月,还不如自已创造一番天地。两年后,他愤而离开了效益越来越差的工厂,在自己的家中的工作台上研制陶瓷品。
1994年10月,他看了一则湘西女孩由于家境贫困打工求学的故事后,他被那位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深深感动,连夜加班加点捏制了陶艺作品《命运》,当他怀着企盼从窑厂取回新作品时,他的眼晴顿时一亮,因为从作品的设计到质地和色彩等方面都代表着创作的新高峰。在美术方面有很高造诣的父亲和哥哥为此赞不绝口。正当廖建明雄心勃勃地准备大大干一场时,残酷的命运却将他抛向了底谷,他的眼睛越来越模糊,不停地流泪,甚至连自己创作的陶艺作品上的色彩、釉质都分辨不清,他大为吃惊,后经医院诊断,他患了视神经炎,导致视神经萎缩,而且是晚期!他开始了漫漫的求医之路,但是,他一次次满怀希望而去又一次次失望而归。家中为此花费了十多万元,廖建明的双眼彻底失明了!
作为一个时刻要与色彩和线条打交道的陶瓷艺术家,双目失明,意味着不但一辈子要与艺术绝缘,而且今后的生存都成问题。面对不得不接受的残酷事实,廖建明如同雷击,痛不欲生。在那些内心绝望的日子里,他时而发出愤怒的嗥叫,发泄痛苦;时而以泪先脸,沉默无语。家里的人时刻为他担心,并想尽一切办法分解他的忧愁。有一天他的哥哥又一次提到了美国盲人作家海伦·凯勒的故事,廖建明的内心怦然一动,早在读中学时,他就熟知那个流传甚远的英雄,甚至他至今还可以背诵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》一文中的某些断落。 “黑夜给我黑色的眼晴,我要用黑色的眼晴追求光明。”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像闪电一样划过了他的内心,他猛然意识到自己不能这样消沉,必须振作起来,勇敢地面对今后的生活。
第二天清晨,他提出了要捏泥巴做陶艺,面对他突然的转变,家中的人大为吃惊,但很快就作出了由哥哥陪同他去著名陶瓷城铜官镇的决定。从此,每隔一段时间,廖建明都要去铜官镇做陶艺作品。当他的双手捏着溜滑湿润的陶泥,就有一种重新回到熟悉故土垢亲切感,曾经一度远离他的五颜六色的光明世界在眼前晃动,令他无比神往。绝望时的痛楚在烧制陶艺作品的炉火中化为灰烬,他惨白的面容上重新洋溢着青春的光彩。
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炬后,廖建明虽然跌跌撞撞地撑着盲仗,但是,他开始了人生新的追求。为了自食其力,廖建明在一家按摩医院学习盲人按摩,虽然医院离家只有
廖建明认为按摩是生存的基础,但一个人除了生存之外,还要有更高境界的人生追求,生命才会发出绚丽的色泽。他念念不忘的仍是陶艺和文学,陶艺是真实生活的艺术体现,触摸着泥土,他就能扑捉到一个有声有色的立体世界。他经过无数次失败,终于摸索出了一套盲人制作陶艺作品的特招,双目失明后创作的陶艺竟超过了大学时期的作品,有一次他的作品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》送到铜官镇烧制完毕时,正好被湖南省著名的画家、省美协名誉主席陈白一看中,这位平日惜墨如金的老人既被作品栩栩如生的艺术所打动,更被廖建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所感动,他当即写下了“无为”两个大字相赠。廖建明在陈老的鼓励下,在陶艺创作上更加刻苦和勤奋,他有感于人生喜怒哀乐的百态,突发奇想创作了陶艺作品《人》,由一件件表现人物表情的系列面具组成的作品,外面是用小孩的面具组成天真无瑕的圆形世界,里面则是用成年人的面具组成一个人字,并写了一首“乐观当头,充满光明”的诗表明自己对人间善恶美丑的看法。2006年10月,他这件充满灵性,构思新颖的作品在第8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展出后,立即引起了评委的高度称赞。后来这件代表着廖建明创作新高峰的陶艺作品荣获评委特别奖。廖建明在艺术的天空里翱翔的同时,文学有如春风时刻吹拂着他心头创作的欲望,不时有鲜活的光明世界和诗句在眼前翩翩飞翔,他不由自主地握起了手中的笔,但无论怎样努力,他在稿纸上写出的字斜斜歪歪,常人根本无法辨认,他感到颇为苦恼,后来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,用细铁丝折成一个比稿纸稍宽,长约寸余的写字框,创作时就在框内一排排地往下写,居然创造了一种后天失明的盲人像正常人一样写字的方法。他的业余爱好与按摩是相矛盾的,为了不耽误工作,他常常是大汗淋漓地为客人按摩之后,就坐在椅子上,就是用特制的写作框进行创作,有时写上几百字,有时刚开了个头,因客人来了又得搁下手中的笔。他就是凭着坚韧的毅力,日积月累,竟创作出了长篇散文诗《黑暗档不住我前行》,20多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《渡过黑暗》。这部长篇小说旨在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,身体残缺的人仍然对未来充满憧憬,四肢健全的人们更应珍惜美好的生活。现在这部长篇小说已尼引起了出版部门的关注。
廖建明的故事如黑暗中的火炬,使许多茫然的人重新燃起新的希望和勇气,他的事迹感动别人的同时,自己也被人们的关怀所感动。2004年,廖建明认识了广西柳州的姑娘冒志红,共同的文学爱好,使他们越走越近,成为了思想和文学上的知音。历经人生的坎坷之后,廖建明终于赢得了甜美的爱情,小冒成为了他的妻子和创作的好帮手,廖建明创作的劲头更足了,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经过十多年在黑暗中的跋涉,他的内心世界早已一片光明,平凡而又朴素的生活已变得五彩斑斓,时时激励着他奋然向前,永不停步。